联合国小行星国际预警小组。
现在,2024GY48逼/近地球之事件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。世界各地的天文台,包括各国宇航机构、民间天文爱好者自发组建的社团,甚至个人观测者,只要地处北半球,都可以在夜晚用天文望远镜看到那个被太阳反射的白点。那是一个不会闪烁的光斑,颜色苍白,要是望远镜倍数够大,可以看见阳光划过冰冷沟壑间的明暗变化,这些交替的阴影仿佛不分昼夜赶路者瞳仁里的血丝,每时每刻都在长大。
联合国小行星国际预警小组综合各成员国提供的观测数据(特别是中国紫金山天文台提供的数据),已经明确表示,2024GY48就是冲着地球来的,撞击几率达到98%,这个数字在天上无异于板上钉钉。
小组负责人是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发表相似的言论的。他表示,这是人类首次面对比世界大战还要重大的危机,但是我们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。上帝既然赋予了人类智慧,就不会轻易毁掉它。
当然,这位负责人之所以这么自信地慷慨陈词,并不是仅仅为了安抚人心。对于应付小行星亲吻地球这件迟早会发生的事情,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未雨绸缪。比如用一揽子核弹将其摧毁;用太阳帆增加单侧太阳风的推力(太阳辐射中光子对阻挡物产生的力)使其偏离路径;用火箭推动一个实体,像打保龄球一样把陨石撞偏方向;直接在表面安装大功率火箭…。
很多方案是把陨石模型化后提出来的,到了现实中,大部分行不通。比如摧毁后的碎片散落问题;旋转中的陨石,太阳帆固定方位问题;保龄球撞击和大功率火箭推离提前量(由于人造撞击物的质量和小行星相比微不足道,所以能产生的偏转角度是很小的,一般为万分之一度。而这个角度的对边是地球直径,所以临边要足够长,陨石路径的延长线才不会与地球重合。这个提前量一般需要20年以上)问题等等。
经过无数次的模拟与修正之后,目前最公认的办法是核弹“推开”方案。由联合国主要理事国共同组建的外太空委员会已经开始筹备“推开”计划,该计划的主题部分其实是一艘装着一枚或数枚核弹的太空无/人/机。这种飞行机器人自带一种喷涂装置,当靠近陨石并肩飞行时,巨型喷枪首先向目标喷射一种类似水银的反光剂。喷涂完成后,无/人/机进行自杀式俯冲,同时引爆核弹。
一枚中等当量的核弹爆炸可以产生的辐射作用力要比“人造保龄球”或者大功率火箭大几个数量级,这足以让远在十个地月距离之外的2024GY48离开地球。而且反光剂减少了陨石自身对爆炸能量的吸收,可以提升反推的效率。
中国某城市南天大学材料测试分析实验室。
两天后老教授推开实验室的门,主任沮丧着脸,眼睛里布满血丝,他又熬了一个通宵。
“我重新做了一遍电子探针分析,结果连半条衍射光线也没有得到,你这玩意到底是哪里弄来的?我从事材料研究36年,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。”
“激光试了吗?”老教授以问作答,避开目前还不能回答的问题。
“试了。我把晶体放在所有光孔的焦点,并且把功率开到了90%,你知道那个点的温度有多高吗?”
“总不会比太阳还高吧?”这个老教授是真的不清楚。
“焦点达到了太阳核心温度的10倍,世界上任何东西,接近点的部位都将立刻气化,但是晶体却。”主任到现在还不敢相信那一幕,他在寻找合适的词说明自己的感受。
“却完好无损是吧?”老教授替他接下去。
“还远远不够。”主任像在给小孩子讲童话故事:“它是一个吸血鬼。所有能量就像注入了一个黑洞,全部有去无回,更匪夷所思的是,晶体的表面居然保持原来的温度。”
“温度测了吗?”教授皱了皱眉头。
“测了,常温。”
“质量呢?”
“无变化。”
“这就奇怪了。假设它拥有一种单向吸收能量的结构,但是任何三维结构的物体都应该遵守质能守恒定律。就算是吸血鬼,吸进去东西,它的体重也应该增加啊?”
“它可能真的是一个鬼,一个来自外层高维空间的鬼。”主任话音轻得像是自言自语,有点渗人。
“你说这块石头来自非三维空间?”老教授笑了,像是在自嘲,又像是在笑这件事本身。
“这是目前唯一的解释,否者任何现有的物理定律都解释不通。”主任无奈地摊开了手。
“你的意思是说,那些吸走的能量跑到另外一个维度里去了?”
“还有更好的解释吗?”
“那为什么只吸能量,不吸物质呢?”老教授突然反应过来。
“能量和物质虽然可以通过质能方程转换,但性能完全不一样。能量具有无与伦比的穿透性和传导性,而且很容易分解成细微的单元,甚至分解成量子;在质量方面也具有优势,例如一个光子可以克服相对论以光速传播,但物质很难做到这一点。难怪有科学家这样预言,如果真的可以实现时间旅行的话,第一个旅客很可能是一束能量波。现在看来这话是有道理的。”主任是搞材料的,物质形态学是他的强项。
“你能不能说得明白直接点。”老教授是研究生物学的,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,对于量子物理学他只记住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:上帝不掷骰子。但是这位学弟刚才的话就像在他的大脑里掷了一回骰子,还有那块晶莹剔透却不透明的晶体就像上帝的骰子在他眼前晃动。
“我的意思是说,之所以不吸物质只吸能量,是这块晶体规模太小的缘故。如果有一块很大的晶体或者数千块这样的晶体组合起来,或许可以把你整个人吸进去。现在明白了吗?”主任觉得老教授不信任自己,每次提起晶体的由来都避开话题。